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D&JClub之学术讲座第一期
时间:2013-11-04 访问量: 字体: A-   |    A   |    A+

D&JClub之学术讲座第一期

D&J Club之学术讲座
(2013年10月10日第一期)

    2013年10月10日下午,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D&J Club之学术讲座在新科研楼70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是D&J Club系列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学习小组)的首次亮相,分别由熊峰同学(梅品超课题组2010级直博生)、李开龙同学(李利民课题组直博生)带来了两个报告,讲座共吸引了两百多位同学参加,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首先熊峰同学对基础学院D&J Club项目进行了整体的介绍,包括为什么开展这个项目、项目的运行模式、潜在的激励措施、申请作主讲人的渠道方法及个人对于当前所院学生学术建设的看法等。接着李开龙同学做了关于“ARPC1B在胰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当前与肿瘤转移相关的高通量筛选的策略及其优缺点、该课题中使用的基于PB转座子系统和肿瘤转移模型建立的全基因组筛选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技术平台及筛选得到的初步结果、根据前期筛选结果对候选ARPC1B基因进行的关于肿瘤转移相关的生物学功能验证及机制探索。在报告最后,开龙同学根据一篇文章和自身的科研经历谈了自己对科研的认识、经历的挫折和得到的教训,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到这个舞台上来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对科研的认识体会。
    本次讲座持续约一个小时,两位主讲人轻松自如而不失深刻的报告,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了D&J Club项目的本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讲座现场观众


讲座轻松自由


同学排队等待入场


讲座后交流


两主讲人合影

现场提问:
Q:你们筛选得到的16个基因中有别人已经报道跟肿瘤转移有关的吗?
A:有,例如BACH1, MYC和SQSTM1这几个基因都已经报道或者证实和肿瘤的转移相关。这些实验信息和数据也从侧面进一步应征了我们这个筛选技术平台的可靠性。

Q:你们怎么控制PB转座子插入基因组的拷贝数?是否碰到一个细胞克隆中有多个基因位点的突变?面对这些情况,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A:第一个问题,为了减少突变克隆内基因突变载体的拷贝数和随机突变的克隆数,我们摸索了GSV的转染量。在0~50ng 的范围内,随机整合的效率小于5‰,因此我们将GSV 的转染量选定在50ng/10e5 细胞。第二个问题,我们遇到过多个基因位点突变的这种情况,但因分析及解释该机制较复杂,所以一般予以舍弃。

Q:怎么确定转座子插入的位点?
A:我们采用splinker PCR联合测序的方法来克隆确定转座子插入的位点。首先通过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将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切成不同大小的片段。这些片段中将含有已知转座子序列及其侧翼基因组序列的融合片段。将含有特异黏性末端的酶切产物与含有同样黏性末端、经过特定处理并且序列已知的linker进行连接反应。利用转座子上携带的已知序列和linker中携带的已知序列设计PCR引物,通过PCR就可以直接将中间未知的基因组DNA片段扩增出来,然后经过测序比就可以确定转座子插入的具体位置。

会后问题:
来自彭小忠教授课题组林细华同学:
    首先,给第一期D&J Club学术讲座的组织和执行效果点赞,703教室爆棚,气氛轻松活泼,熊峰李开龙两个小伙子口才很棒,能说会道,把到场同学及老师的情绪调整得很好。
    其次,对于李开龙同学汇报的关于“ARPC1B在胰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和分子机理”,提出以下几点个人的疑问和建议:
    1、除了胰腺癌的转移之外,贵实验室利用全基因组随机插入突变的技术平台还做过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吗?如其他类型的肿瘤和表型筛选。如果有,效果如何?有哪些方面的成果?
    2、关于肿瘤细胞高转移表型的筛选部分:用了什么实验方法,结果如果,用什么指标和标准来区分高转移克隆株和低转移克隆株?
    3、裸鼠接种远隔器官转移模型的构建中,胰腺癌细胞株是如何选择的?不同细胞株之间的远隔器官转移成瘤率如何?除了肺脏,还有其它器官的转移灶吗?
    4、建议对ARPC1B的目前研究进展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尤其在肿瘤研究中的,比如表达谱分析、已报道的功能等。
    5、对于ARPC1A和ARPC1B之间的相互调控和牵制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比如两者形成同源/异源多聚体,促动或抑制泛素化等等的机制更多的停留在假想和猜测层面,缺少可靠的实验证据。
    6、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多步骤且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你所描述你们利用随机基因突变的调控技术平台是为了克服目前实验研究无法模拟动态发展过程的技术瓶颈,但从目前展现的结果和后面的验证实验上说,我不认为该研究证明了ARPC1B对胰腺癌的转移过程中有动态发展的影响。
    7、除了对丝状伪足的影响作用,ARPC1B还通过其他的可能机制影响胰腺癌的转移过程吗?比如细胞极性、板状伪足、张力纤维、黏着斑形成或者上皮间质转化等?
其他评论:
来自生化系2013级肖广原同学:
尊敬的学长学姐们:
    你们好!
    昨天参加了D&J Club 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想和学长学姐们探讨一下。
    作为一个新生,特别是本科是临床背景的学生,很多时候在讲一个课题的时候,我并没有办法很好地抓住这个课题的重点、创新点或者说闪光点。但是如果只是说大概的话,我觉得我就又没有去听的必要了,因为觉得多数的研究项目都可以总结为一个基本模式,如 发现了什么东西(基因),然后做了什么实验(DNA/RNA/protein/ 动物),最后得出了结论。所以我的问题就是:
    如何在听一个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的时候(这个是以后都会遇到的问题),发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作为报告人,又如何表达,才能让别人发现你工作的特别之处、重要之处、创新之处?是否可以在做报告的时候,先列一个目录,点出一些我们需要注意的重点,这样我们在听的时候,也会对某些方面更加关注些,可以提高对这个科学问题的吸收程度。
    谢谢学长学姐们!